速九文章 手机版
当前位置: 首页 经典语录

史上最工整的一首诗,被赞“一字难改”,成为千古名作

时间:2024-12-11 08:15:20



这便是《新嫁娘词》所描绘的场景,简单而温馨,却蕴含着深深的情感与智慧。这便是唐代诗人王建笔下的《新嫁娘词》,一首被后世誉为“史上最工整”的诗篇,其精妙之处,在于每一个字、每一句话都恰到好处,仿佛天作之合,让人不禁感叹:“一字难改,千古名作!”


三日入厨下,洗手作羹汤。

未谙姑食性,先遣小姑尝。

——唐·王建《新嫁娘词》


“三日入厨下,洗手作羹汤。”这两句诗,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,缓缓展开在我们眼前。


新婚之后第三天,新嫁娘便踏入厨房,开始了她作为家庭主妇的新生活。她小心翼翼地洗手,生怕沾染了丝毫尘埃,这份对家庭的尊重与热爱,让人动容。


而“作羹汤”,则是对她厨艺的初次展示,也是她融入新家庭的第一步。这简单的六个字,不仅描绘了新嫁娘的日常生活,更透露出她内心的细腻与温柔。



接下来,“未谙姑食性,先遣小姑尝。”这两句,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,也是其被称为“史上最工整”的关键所在。


新嫁娘对婆婆(古称“姑”)的口味并不熟悉,为了避免因不合口味而惹来不快,她巧妙地选择先让小姑(婆婆的女儿)品尝,以此来揣摩婆婆的喜好。这一举动,既体现了新嫁娘的聪明才智,又展现了她对家庭和谐的用心维护。


这种细腻的心思,这种对家庭关系的微妙处理,让人不得不感叹:这真是一位聪明绝顶的新嫁娘!



历史上,对这首诗的赞誉之声不绝于耳。宋代大文豪苏轼曾评价道:“王建诗宫词一百首,多言唐宫禁中事,皆史传小说所不载,往往取其近似者为之。


若此诗,则尽言新嫁娘之情态,细入微茫,宛然在目。”苏轼的这番话,不仅指出了王建诗作的独特魅力,更强调了《新嫁娘词》在描绘人物情感方面的细腻与真实。


而清代诗人沈德潜,在《唐诗别裁集》中也对这首诗给予了高度评价:“诗到真处,一字不可易。”


这“一字不可易”,便是对这首诗工整性与完美性的最好诠释。的确,在这首诗中,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,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与意图,让人无法找到任何可以替换的字眼。


那么,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王建,究竟是何许人也?王建,字仲初,唐代著名诗人,他生于盛唐,历经中唐,直至晚唐,一生仕途坎坷,却才华横溢,诗歌作品丰富多样,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力作,也有描绘宫廷生活的佳作,更有像《新嫁娘词》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的佳作。



据史书记载,王建早年家境贫寒,但勤奋好学,后来因诗才出众,被召入宫中担任翰林学士,成为皇帝身边的近臣。然而,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,曾几度被贬谪,但无论身处何地,他都对诗歌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与热爱,用笔墨记录着生活的点点滴滴。



《新嫁娘词》从诗的内容来看,很可能是王建在某个宁静的午后,目睹了新嫁娘入厨的情景,心中涌起一股暖流,便挥毫泼墨,写下了这首充满生活气息的诗篇。这首诗,不仅是对新嫁娘聪明才智的赞美,更是对家庭和谐、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。


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,王建能够如此细腻地描绘出一位新嫁娘的内心世界,实属难能可贵。


《新嫁娘词》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名作,不仅仅在于其工整的诗形、精炼的语言,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智慧与情感。



它告诉我们,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,无论是身处何种环境,智慧与用心都是维系家庭和谐的关键。


新嫁娘用她的细心与智慧,赢得了家人的认可与尊重,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:在面对未知与挑战时,我们应该学会观察、学会思考,用智慧去化解矛盾,用心去维护和谐。


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我们或许已经习惯了快餐式的爱情与婚姻,但《新嫁娘词》却提醒我们,真正的幸福,往往藏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