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二十四史》中的24个金句,句句精辟,受益终生!
1、苦言药也,甘言疾也。——《史记》
简评:凡是觉得刺耳的话,听着不舒服的话,我们就要注意反思一下了,这往往都是对我们有益的。凡是听着舒服的话,甜言蜜语的话,我们也要冷静观察一下,这往往都是对我们有害无益的。
2、百里不同风,千里不同俗。——《汉书》
简评:相隔百里的乡村,风气就会有所不同;相隔千里之外的地区,就连各种民间习俗,也都不一样了,所以要入乡随俗。
3、有志者事竟成。——《后汉书》
简评:信心的力量,是非常强大的,一旦我们确定了目标和方向,并为之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,终究会有回报。

4、扬汤止沸,不如灭火去薪。——《三国志》
简评:扬汤止沸,是治标不治本,只有把底下还在燃烧的干柴撤掉,熄灭火源,才能根本解决问题。所以遇到问题,不要只做表面文章,还要从根本上去解决。
5、非得贤之难,用之难;非用之难,信之难。——《晋书》
简评:要想找到一个贤能的人,并不难,难的是能不能任用他;任用一个贤能的人,也不是很难,最难的是能不能信任他,让他放开手脚去做事。
6、疾风知劲草,严霜识贞木。——《宋书》
简评:只有经历过暴风吹打,才能看出小草的坚韧;只有经过霜打之后,才能看出树木的坚强。一个人是不是忠贞不变的坚强者,只有在经过严峻考验之后,才能知道。
7、有贤而不知,知贤而不用,用贤而不委,委贤而不信,此四者古今之通患也。——《南齐书》
简评:明明民间有很多贤能的人,但上面却看不到;明明知道有贤德的人才,但就是放着不用;虽然起用了贤能人才,但却不委以重任;虽然委以重任给贤能的人,但却总是疑神疑鬼,不信任他,这是从古至今的通病。

8、溪壑可盈,志欲无满。——《梁书》
简评:无论多么深的沟壑,也能用水把它填满。但人的志向和欲望,却是永远也难以满足的。
9、取草绝根,在于未蔓;扑火止燎,贵乎速灭。——《陈书》
简评:要想让草不会蔓延,在一开始锄草时,就要做到斩草除根。要想扑灭大火,就在一开始的时候,先去阻断大火的蔓延势头。
10、迷而知返,得道不远。——《魏书》
简评:当一个迷路的人,知道往回走的时候,那他离找到正路也就不远了。所以我们应该常常反省自己,才不会迷失太远。
11、沉静自居,必不招物议。——《北齐书》
简评:谦虚低调,安静地待在一个地方,不妄谈他人是非,就一定不会招到别人的非议。
12、俭为德之恭,侈为恶之大。——《周书》
简评:俭朴节约,这是德行里面最大的一个;奢侈浪费,这是恶习里面最大的一个。

13、王者不言有无,诸侯不说多少,食禄之家,不与百姓争利。——《南史》
简评:作为王侯,都是重权在握,富甲一方,整个天下都是你们的,还谈什么有无和多少呢 ?凡是有国家俸禄供养的人,不缺吃不缺穿,生活条件优越,就不要再与民争利了,老百姓挣钱已经很艰难了。
14、审而后发,犹未为晚。——《北史》
简评:射箭之前,一定先要瞄准好了,虽然这样会浪费一点时间,但也不会耽误什么。如果发射很快,但没有射中,那才真正耽误事。
15、时不可再,机不可失。——《隋史》
简评:要想成功,把握好时机节点,非常重要。时机错过,即使再付出百倍努力,可能也不会成功。
16、先谋后事者逸,先事后谋者失。——《旧唐书》
简评:先做好谋划,然后再去行动,这样就能轻松安逸地取得成功。如果没有做好事先规划,就直接去行动,出了问题再想办法解决,那就被动了,很容易失败。

17、在善用,不在众。——《新唐书》
简评:作为领导者,能不能做成大事,在于知人善用,人尽其才,而不在于手底下的人是不是众多。
18、物不极则不反,恶不极则不亡。——《旧五代史》
简评:任何事物都是一样,不走到极点,就不会回头。坏事不做到一定程度,也不会招致灭亡。
19、忧劳可以兴国,逸豫可以亡身。——《新五代史》
简评:作为一个君主,为国家忧虑劳苦,才能振兴国家。如果贪图安逸享乐,就必然祸害终身。
20、人不率则不从,身不先则不信。——《宋史》
简评:领导如果做不到表率,属下就不会听从;不能以身作则,自己都做不到,别人就不会相信他说的话。

21、贤达哀乐,不在穷通祸福之间。——《辽史》
简评:那些贤达之人的喜怒哀乐,跟个人的穷通祸福,是没有关系的,因为他们根本不在意这些。
22、疑人勿使,使人勿疑。——《金史》
简评:如果怀疑别人,就不要任用人家;如果任用了人家,就不要再胡乱猜疑。
23、待人以诚,人亦以诚待我。——《元史》
简评:我们能够诚恳对待别人,别人一定会感觉得到,必然也会诚恳地对待我们。
24、求治之道,莫先于正风俗。——《明史》
简评: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或者地区,莫过于守好伦常之道,引导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民间习俗。